近年来,诸城市积极推动企业分级分类评价结果在双随机抽查检查工作中的关联运用,统筹实施差别化监管、优化信用导向,进一步提升监管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了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全面提高了监管效能。
一是筑牢信息归集基础,绘制信用风险画像。依托《诸城市市场主体公共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归集市场主体基础信息、诚信信息、失信信息、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和其他信息,对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实行实时量化、评价和赋分,建立市场主体公共信用评价标准,将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统一按诚信守法、轻微失信、一般失信、严重失信划分四大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AAA、AA、A (A+、A-)、B、C、D八个信用等级,为全面实行差异化监管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二是强化日常监管运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全量推送至相关监管部门,与各领域监管对象名录库相匹配,实现信用风险分类、运用、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对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采取“绿色通道”、“容缺受理”等激励措施,降低检查频次,做到无事不扰;对严重失信市场主体,则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检查频次,实施强化监管。
三是推进“首违不罚”,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不断拓展柔性执法方式,推动规范化管理,采取包容审慎执法方式,实施“首违不罚”,努力让市场主体在感受“执法力度”的同时,感受到“执法温度”。结合线上+线下方式,通过微信朋友圈、发放明白纸等形式与行政管理相对人沟通交流,宣传推广“首违不罚”制度,使广大经营者知晓制度的边界底线,让市场主体在感受“执法力度”的同时,感受到“执法温度”。